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文夕大火到湘西会战 长郡校友日记里“那八年”

2016-05-30 09:50:1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字体:【  
他一介草根,却因两个多月前,侄子张坚以他的日记为蓝本写作出版的《谠论流徽》一书备受关注。从长沙大火到湘西会战的这8年时间,唐飞霄一边求学,一边将逃难的、反抗的、欣喜的、沮丧的等各种情绪揉进日记,以个人视角记下各种面孔的喜怒哀乐,也因此写下了动荡年代里最接地气的烟火味儿、战火味儿、人情味儿。

1945年,重庆当地报纸“日本投降”版面。

人物简介

唐飞霄,91岁,出生于长沙市坡子街,自14岁时开始写日记,坚持了76年,手稿字数上百万。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等时代事件,用文字记录下了时代的脉搏。

记者手记 无意间见证历史

91岁的唐飞霄这次回长沙是带着一些家事回来的,他手抖得厉害,拿笔并不那么利索,可不管他多忙多累,每一天完结时,他总会在本子上记上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

从1939年开始,14岁的他开始记日记,76年时间里,他将大大小小的事情写在纸上,有小楷竖写,也有钢笔横书。日记里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八年,解放战争的日子,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的大大小小活动,这些记录或许有些零碎或者儿女情长,可无意间,它们却见证了一段段历史。

在他的书房里,那两大箱被虫蛀的日记一直都是宝贝,再难辨认他都没舍得扔掉。目前,这76年的日记里,唯独缺失了1939—1943年的那段。今年3月,他侄子张坚以他抗日战争那八年的日记为蓝本为曾在溆浦当县长的祖父张继悦写了一本《谠论流徽》,以唐飞霄的学生视角来反映长沙会战到湘西会战期间,大家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写了人们从长沙的四处逃散,学生们被迫四处求学,几乎炮弹打到哪儿,大家就会离开哪儿,头顶飞机的轰鸣、不远处的枪林弹雨,疯涨的物价和物质的匮乏,恰恰这些小的生活细节在大历史书里看不到,可这些日记却以个人视角侧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唐飞霄这无意间记录下来的民间社会状况,无疑也是对历史的扩充。